農民被農業掃地出門,聽起來可笑,但卻正在發生。
被掃地出門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種地已無利可圖。
農民如果只耕種自家責任田,通常只有3~5畝地,種大田作物1畝地1年的利潤僅1000多元,種植經濟作物1年也僅有3000元左右利潤。那么,一個家庭的種植經濟作物的年利潤約9000~15000元。這種家庭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規模,即使在農村也已日漸邊緣化。如果僅靠種地,甚至難以供養一個大學生。
如果將責任田承包出去,在河南許昌農村每畝有上千元收入,這從機會成本考慮顯然好過自己耕種。農民為提高收入不得已另尋他途,這是一種主動選擇,也是一種被動擠出,折射出單靠耕種土地已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現實。
被掃地出門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土地承包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多。
每逢秋收臨近,農村就開始自發形成一股土地流轉熱潮。河南許昌的土地承包費已經從10年前每畝300元,漲到3年前的700元,如今一躍漲到上千元。為承包土地,不少農戶要多方借債。例如想承包100畝地,至少要投入10萬元,后期耕種、施肥、收割、種子、雇工等也是一筆不小費用。這種投入規模遠超過農戶靠農業積累的速度。
此外,小規模承包戶的收益也日漸缺少吸引力。以承包100畝土地為例,如果只種大田作物,除去租金,年收益僅約3~4萬元,這樣的收益是沒什么吸引力的。但如果種植經濟作物,就需要押下更多資金,對管理要求也更為苛刻。
想獲得更大收益,只有不停擴大規模。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對大規模種植農戶進行補貼,有些承包戶可以得到的補貼達幾十萬元。這些補貼甚至成了承包者擴大規模的動力。
承包規模擴大的背后也暗合經濟規律。農戶種植土地精耕細作,單位收益肯定最高。大規模承包后,單位土地的收益可能有所損失,但由于規模相應,總收益卻遠超過農戶。因此隨著承包規模擴大,農戶逐漸被擠出該領域。
農業已經從不得不養家糊口的營生,日漸變成了一門生意。想做這門生意的人很多,不過因為所需資金日漸增多,能做這門生意的人卻有限。這門生意不僅吸引農民,也吸引來自城市的投資者。
這種高資金投入,風險也不可低估。
來源:證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