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來年前,我們吃飯前要淘米,一淘就是三四道水,米水仍是乳白色。現在的米用水一沖就干凈了”。今年2月27日,本報報道了因倉儲不當與過度加工等因素,江西一年損耗的糧食超40億斤,過度加工成最大的損耗環節,此后不斷有讀者來電話詢問,為什么我們現在只吃得到精米,過去的糙米、加工次數少的米為何在市場上難覓蹤跡?記者日前走訪市場了解到,市民在市場上買到好看、價高,但營養成分大量丟失的精米,損耗的部分進入其他生產領域,消費者還得為其埋單。
糙米量少價高變“雜糧”
在南昌市北京東路一大型超市,記者看到,糙米均是裝在玻璃柜中以散裝形式出售,與其他雜糧擺放在一起,標價高達5.6元/斤,比散裝精米貴2元多。銷售員介紹說,糙米營養價值雖高,但量少、口感略顯粗糙、烹制時間偏長,消費者一般是買回去煲粥、制漿等,相當于雜糧,不是用來煮飯吃,因而銷量較少,超市只少量進貨。在農貿市場或糧店內,則很少見到有糙米賣。
超市里賣的精米中,散裝的普遍在每斤2~3元之間;包裝好的米就偏高,10斤裝一袋的,一般都在30~40元之間;有的高達五六十元。
精米過度加工營養低
本月上旬,在南昌縣一大米加工廠,記者看到廠區內稻谷脫殼、大米拋光及包裝等,形成流水線式生產。該加工廠經理李華榮告訴記者,他們廠既代加工,也生產自己牌子的大米。精米要經過3~4次加工是十分普遍的,有的大米商家甚至要求加工五次。以926優質晚稻為例,收購價較高,去年為每百斤160~165元,脫殼后能出米75斤左右。加工4次后,就只剩58~60斤了。有商家嫌加工4次仍不好看,又再進行一次拋光,得再損失兩三斤米。實際上,越光亮的大米,所加工的次數越多,但營養成分損失得也越多。
糙米營養價值高,損耗又少,為何市場上賣價高過精米?李華榮稱,超市里賣的糙米主要是產量低的稻谷加工而成,不是主餐所食用。另外,精米一般能保存3~5個月,而糙米由于表皮含營養元素多,不易存放,只能放一兩個月,時間長就會發霉或長蟲。
來源:大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