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耕地約束、人口增長壓力和自然災害的威脅,以科技提升糧食生產水平已成為河南糧食增產的主要途徑。
3月12日,河南省2013年度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項目啟動會在鄭州召開。據悉,今年河南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在30個項目縣計劃建設30個萬畝示范基地,帶動1000萬畝輻射區,累計增產糧食10.2億斤,為項目區農民增收10億多元。
根據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井劍國描述,該項目實施“三農大協作”的科技支撐糧食增產模式,即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的思路,省級科研、教學、推廣“三農”部門通力協作,項目區群眾參與實施,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進行有益探索。
增產效果明顯
作為產糧大省的河南,糧食產量問題一直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近年來,河南在籌集農業項目資金,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糧食核心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實質性的科技幫扶,對糧食的增產、農民的增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依據此,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從2010年起提出“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
該計劃依托省農科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河南農業大學三家技術單位,在河南20個縣實施,通過強化科技服務,力爭實現增產增收。
井劍國在報告中表示,該項目自實施以來,30個項目縣建立小麥(2513,-2.00,-0.08%)、玉米(2458,1.00,0.04%)高產基地,平均畝增產180公斤,增產糧食4億斤;輻射帶動4000多萬畝均衡增產,增產幅度達5%以上,超額完成項目預期糧食增產目標任務。
記者了解到,納入項目范圍的許昌縣蔣李集鎮、西平縣楊莊鄉、舞陽縣蓮花鎮的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及輻射區小麥產量均高于預定目標。
來源:經濟視點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