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國內糧食類品種期貨均呈現弱勢下跌走勢,玉米、秈稻和小麥期價均持續下跌,其中小麥期貨跌幅最大。
從影響價格的基本面來看,主導上述品種價格走跌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供給增加而消費受限是導致玉米下跌的主要原因;秈稻價格下跌主要受廉價進口大米沖擊;小麥價格下跌則是國儲拋儲和下游消費不振所致。
展望后市,我們認為糧食類期貨中期依舊弱勢難改。
玉米震蕩區間將緩慢下移
自2012年12月以來,大連玉米期貨震蕩走低,主力1309合約較2529元的階段高點一度累計下挫了100元以上。從玉米基本面來看,國產現貨玉米季節性上市、國內養殖業效益持續下降和國產新季玉米種植面積增長預期較強均對玉米價格形成壓制,玉米震蕩區間將緩慢下移。
首先,國產玉米季節性上市壓制玉米價格。從農戶的玉米銷售習慣來看,每年新糧收獲之后,農戶均將留存一定糧源等待農歷春節后高價出售,而每年4月左右將是農戶集中售糧的時期,農民需要資金采買種子和化肥等為春播做準備。而相關市場調查顯示,目前農戶手中仍存有一定糧源未售,后期玉米上市量的增加將不利于玉米價格上漲。
其次,國內養殖業效益有所下降限制玉米需求。近期國內養殖業效益持續下降,企業養殖積極性受到限制,這將影響玉米需求。以生豬養殖為例,自2013年1月下旬以來,全國大中城市玉米批發價格穩中偏強,而生豬出場價卻持續下降,生豬養殖效益持續萎縮,豬糧比在3月8日當周更是跌至6:1的盈虧平衡線以下。
最后,國產新季玉米種植面積增長預期較強。受近年來玉米種植收益較高影響,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較高,2013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繼續增長的可能性較大。
秈稻價格弱勢難改
受價格較為低廉的進口大米沖擊和終端企業收購意愿較低等打擊,鄭州秈稻期貨自2013年2月起持續走低。目前,農戶惜售和國儲收購對秈稻價格形成一定支撐,但國內大米供需寬松,加上價格低廉的進口大米擠占秈稻下游消費空間,秈稻價格弱勢難改。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