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位于農業產業鏈最上游的種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對于全球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來講,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跨國公司的全面進入,面對洋種子的激烈競爭,民族種業差距何在?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民族種業做大做強還面臨哪些困難?
圍繞上述問題,“科技視野”版從今天起推出“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種業強國”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蛇年春節還沒過完,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韓俊強就馬不停蹄地跑開了:在陜西、河南等玉米春播區,他一天跑幾個行政村,不厭其煩地向當地農民傳授玉米新品種京科968的栽培方法。
雖然跑得腿酸腳疼,但他卻無意放慢腳步:“面對洋種子的激烈競爭,不抓緊不行?。?rdquo;
這種“不抓緊不行”的緊迫感、危機感,近些年來一直籠罩著國內種業界。從相關部門的政府官員到科研院所的育種專家,再到全國各地的種子公司,都已達成清醒的共識:跨國種業公司已經全面進入,如果再不奮起直追、做大做強,民族種業就會發生更大面積的“失守”。
跨國種業公司全面進入
民族種業面臨巨大挑戰,形勢不容樂觀
國內種業界人士的危機感,來自真切的現實挑戰。我國是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2012年的種子市場價值超過600億元,并呈遞增之勢。自2001年實施《種子法》、國內種業市場開放以來,跨國種業公司紛紛來華開展業務、搶占市場,在帶來新品種、新技術和先進的經營、服務理念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擠出效應,民族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