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位師傅一天炒碧螺春最多15斤,而一鍋紅茶卻足可以制作百余斤。人力成本大幅上漲后,一向難登大雅之堂的地產紅茶開始進入“恢復性生產”,技術轉型升級后蘇州紅茶還首度躋身“國字號”大獎———“國飲杯”名茶行列。地產紅茶能否變身蘇州“金駿眉”,成為繼洞庭山碧螺春之后的另一個“當家花旦”?記者獲悉,目前地產紅茶的“產業鏈”建設已進入當地農業部門的視野,洞庭山紅茶的統一注冊“母商標”以及洞庭山紅茶的地方標準制定等均提上了議事日程。
試驗五年
蘇州紅茶躋身“國字號”名茶行列
“國飲杯”紅茶評比一等獎,獎牌拿到手時,東西山的茶鄉人都有幾分吃驚———在茶鄉,一般都是炒青過后,摘了大把的青葉用麻袋一裝放在太陽下暴曬,然后按照最原始的土法加工后,農忙著用大壺裝著解渴用的———因而在蘇州紅茶從來沒有登過大雅之堂,茶鄉更沒有人對紅茶高看一眼。如今這個丫頭竟然“登堂入室”了。
拿著這塊沉甸甸的獎牌,從事茶葉炒制30多年的嚴介龍心里五味雜陳。
喜歡搗鼓的嚴介龍目前手上有四個國家“專利”,從太湖荷葉茶到石板茶,再到眼下的“桶木紅毫”紅茶,都是他的心血結晶。“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紅茶”,本著這一原則,仿照金駿眉的制作工藝,每年幾乎與極品碧螺春上市同期,他拿最好的青葉做“試驗”,怕家里人知道了心里不痛快,他都偷偷地躲著自己一個人做,上千元高價的青葉說報廢就報廢。洞庭山小葉群體種比較嫩,茸毛比較多,但是紅茶對湯色又特別注重,經過多年摸索,他還自己研發出了一臺專業的“脫毫機”,做實驗的那些日子,每天只睡二三個小時,就這樣苦苦思索,終于研發出了符合碧螺春特征的紅茶。去年嘗試制作了近千斤的紅茶后,很快就脫銷了。今年嚴介龍的紅茶工藝正式“定型”后,收獲了很多好評,3月14日,3800元/斤的特級紅茶,一家企業一下子就下了156斤的定單,市場嗅覺十分靈敏的經銷商也紛紛上門尋求合作。
然而不想砸了自家的紅茶品牌,嚴介龍想到最多的卻是如何保護這一來之不易的紅茶工藝。
恢復性生產
“紅茶”熱迅速升溫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