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海參行業以蓬勃的勢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海參品牌如雨后春筍,銷售海參產品的門店也是遍布大街小巷。但隨著小品牌糖干海參等問題頻發,大品牌以滾雪球效應式發展,小品牌海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海參行業將進入一個大品牌爭雄逐鹿的時代。
個體戶小品牌生存難
連日來,隨著島城糖干海參被曝光,幾乎是一夜之間,南山市場里銷售海參的店鋪基本都關了門。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工商部門執法檢查過程中,南山市場不少海參商戶就“閉門”自保。
近日,記者來到南山市場的海參一條街,看到大部分經營海參的店鋪仍然大門緊閉。一些開門營業的店鋪,雖然墻上和門上的經銷范圍中都有海參,但擺放海參的貨架都已經空了。銷售人員表示,最近工商部門查得很嚴,糖干海參已經不能再賣了。而一家銷售海參的保健品商店店員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的消費者在選購海參的時候,品牌和價格的影響占了很大的比重,大品牌多數都有自己的專賣店,我們想進貨也進不到,而小品牌是越來越難賣了。”
在糖干海參事件發酵的同時,個體戶小品牌的海參店在消費者的心中也開始大打折扣。“看到央視曝光糖干海參后,現在買干海參就不去小品牌店了,真假太難分辨。”一位在南山市場購買鮮海鮮的王先生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影響市場走向的根本因素還是在于消費者本身,快速的膨脹必然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應,海參產量的增加、行業的高速發展、較高的利潤空間導致了市場上劣質產品橫行,對于消費者來說,海參的質量自然是放在首位的,隨著消費者對于行業狀況的了解,品牌優勢凸顯,個體戶小品牌海參店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硬性標準缺失誘發亂象
記者了解到,早前在相關部門的日常巡查過程中,南山市場的海參專賣店就經常“躲貓貓”逃避檢查。不少消費者質疑,如果海參質量沒有問題,經營者為何躲避相關部門的常規市場檢查。對于市場經營者采取的“迂回戰術”,上周末,市工商局通報了此次針對糖干海參市場的檢查情況。在通報中市工商局分析指出,目前,造成海參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是無強制性標準對海參的生產、銷售做出規范。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