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已到春耕時節,甘肅臨澤縣平川鎮三二村村民桑繼軍正在田間地頭忙碌著指揮拖拉機耕地。與以往不同,他現在的身份是拿月薪的“農場經理”。2010年,臨澤縣推行土地流轉,當地一家叫奧瑞金的種業公司在平川鎮三二村承包5300畝土地。就在同一年,桑繼軍把自己家里的18畝地以每畝1160元的價格流轉出去。正當他準備離家外出謀劃出路時,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找上門,要把公司承包來的23畝地交給桑繼軍管理。就這樣,一輩子種田的桑繼軍成了公司的“農場經理”。“土地租金一年有2萬多元,公司給的管理費一年也能拿到1。5萬元,一年到頭凈落3萬多元,這可比種地好哩!”桑繼軍掐著指頭算賬:“種子、化肥全部由公司統一配送,澆水、耕地也是公司掏錢,我就算著時令下種、管護、收田。收獲季節用工量大的時候,公司還掏錢雇工,價格、出售這些原來要操心的事都不用我管了。”奧瑞金公司在臨澤縣承包了1。5萬畝土地,這些地被劃為大大小小500多個小農場,全部聘請擅長種植制種玉米的農民來經營管理。因為風險歸企業承擔,當地數百名流轉了土地的農民都愿意擔任公司的“農場經理”。
“農場經理”的出現,并不簡單地是世世代代農民身份的改變,而是意味著我國方式的深度變革,這一變革帶來了我國糧食生產的新希望。
我國的糧食問題,從一定的意義上講不是生產的問題,而是流通的問題。根本點在于糧食價格偏低,農民生產糧食的收益低,挫傷了生產的積極性。雖然國家自2004年以來開始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近年來年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但是,生產資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的剛性上漲,導致種植糧食的收益依然偏低。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許多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種植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加上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等因素,糧田拋荒的現象已經不是個別地區的個別問題了。如果單靠一家一戶式的傳統糧食生產方式,勢必造成我國糧食生產的萎縮。“農場經理”的出現,這種局面將得以改觀。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