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難”是暫時現象(經濟日報)
從我國玉米的供求關系看,本不該出現賣難現象。暫時的銷售困難有多重偶然因素,不能因此動搖糧食生產,要時刻注重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春節之后,東北局部地區玉米“銷”、“收”兩不旺,部分農民擔心糧食在手中變質貶值,心中焦慮。如果有效解決現實難點,放眼不遠的將來,我們仍然樂觀——手中有糧,心中莫慌。
當前玉米銷售不暢有偶然因素,也有慣例可循。偶然因素是,去年東北百年不遇刮起布拉萬臺風,秋季東北雨水過多,導致玉米水分高于常年3個至5個百分點。冬季降雪頻繁,玉米降水慢。這些濕糧入庫需要烘干,會增加糧食企業成本,企業收儲意愿低。有慣例,即每年春節后都出現短期的銷售低潮,原因是節前一段時間是中儲糧補庫時段,加工企業因為糖酒旺銷加緊生產,而玉米是糖和酒精的主要來源。今年春節前,兩大用戶競相爭糧,使糧價從開市時的1.05元每斤拉高到1.14元每斤。春節前后飼料用量也不同,節前豬雞臨出欄加料喂養,春節后補欄的都是雛雞、小豬,用糧自然減少。玉米的工業原料和飼料兩大用途均同步共振,玉米市場反應自然有所波動。
賣糧難是農民的感受。近年來,由于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每年提高最低保底價格,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價格、農民的增收預期都隨之提高。現在糧價波動,農民有些不適應,這種心理預期的錯位加大了銷售不暢的狀況。
從供求關系看,本不該出現賣糧難。我國玉米多年來供求是緊平衡,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玉米。以吉林省為例,早在10年前就喊出了“告別賣糧難”的口號,在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儲不下,運不走,賣不出”的問題。自從國家有了臨時儲備價格保底,就只有賣不出“高價”的糧,而不存在賣不掉的糧。玉米本身也從口糧的角色變成食品加工和飼料的主力軍。特別是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不斷增多,從生產淀粉、糖,到高附加值的賴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達到總產的一半以上。農民不再為賣糧苦惱,收入也因此大大提高。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