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商品期貨市場的投資者不難發現,近來國內農產品期貨走勢相對獨立,市場頻繁傳出資金擠倉近月合約的傳聞。棉花、大豆、菜粕、豆粕異動的價格、非典型的月間價差結構,究竟誰在挑動農產品期貨敏感的神經?
農產品期貨市場顯然正在經歷多事之秋。去年年底鄭棉1301合約的飆升仍令人記憶猶新,短短一周內,鄭棉期價大漲千元,多路資金圍剿國際棉商,最終空方因組織不到足夠貨源交割棄子投降。而最近菜粕、大豆、豆粕市場也相繼出現異動,近強遠弱從未像今年這般明顯。
從昨日收盤情況看,5月交割的菜粕1305合約收報2752元/噸,期價已創出上市新高,本月14日一度單日漲逾3%。而1309合約表現卻相對疲軟,2388元/噸的價格較近月大幅貼水364元/噸。同樣的情況在大豆、豆粕期貨上也有出現,其中豆一1305合約收報4996元/噸,3月中旬至今單邊上漲150元/噸,月間價差均為近年罕見。
近月合約“無米下鍋”,是農產品期貨市場產生當前格局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場現貨資源短缺,不少品種的近月合約表現都頗為強勁。
以豆類為例,國信期貨曹彥輝表示,農產品供應的季節性非常明顯,而需求相對剛性。國內市場舊作大豆庫存量已經很低,而南美大豆由于運輸問題到港量不足,致使國內大豆、豆粕現貨持續高位,期貨市場價格則被動向現貨靠攏。
期交所盤后倉單日報顯示,昨日連豆倉單合計1404張,較前日下降318張,而當前豆一5月合約持倉量為49866手,交割庫交割資源相對不足;棉花倉單為85張,較前期也有明顯下降;豆粕、菜粕目前更是均處于零倉單狀況。
“農產品期貨交割量通常不大,不過,倉單數量過低可能會讓多頭資金有機可乘,市場因此易漲難跌,還容易出現擠倉風險,使得期價劇烈波動。”業內人士稱。
當然,現貨市場供應緊張也并非完全是季節性原因,分析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向,國儲的臨儲政策影響顯然不能回避。近年來,國儲的保護價收儲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國內部分農產品的原有價格體系。
來源:證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