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浙江省紹興市,蔬菜批發市場旁堆放的發泡餐具垃圾。
本報獨家報道《發泡餐具解禁引發爭議》、《450萬元公關合同意外曝光》后,發泡餐具解禁問題引起了各大媒體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盡管國家發改委以及力挺解禁的行業協會給出了解禁的各種理由,但這些理由均被指牽強;針對450萬元公關合同,涉事律師的回應也是越描越黑。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負責人董金獅直言:此番解禁無論是解禁理由還是時機、程序都存在問題,有暗箱操作之嫌。
當年遭禁只因白色污染?
被禁原因豈止一兩條
作為力挺發泡餐具解禁的專家代表,中國塑料餐具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李沛生、中塑協塑料技術協作委員楊惠娣此前均表示,14年前國家禁用發泡餐具僅僅出于“白色(視覺)污染”,背后不排除行政命令的影子,(叫停發泡餐具的)“6號令”將白色污染作為唯一的禁用理由站不住腳。
相關部門當年要求禁用發泡餐具,真是只是出于白色污染的考慮嗎?記者昨天查閱到原國家經貿委于2001年4月23日下發的《關于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知》,其中明確闡明,禁用發泡餐具并非僅僅因為白色污染問題。
通知中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生產、使用、回收等各環節都存在嚴重問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有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有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在高溫下使用不當,易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使用后隨意丟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難降解,會造成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處理難度很大。
顯然,力挺發泡餐具解禁的人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些禁用理由。
耗材耗能少性價比最優?
綜合成本實際并不低
在國家發改委給出的解禁理由中,“節約石油資源、耗材少,符合資源節約方向”被列為理由之一。力挺解禁的李沛生此前也表示,發泡餐具是典型的綠色包裝產品,消耗的原材料、能源最少,垃圾產生量最少。與現有環保餐盒相比,發泡餐具性價比最優,一個只要六七分錢。
北京某大型塑料制品企業負責人林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泡餐具使用的原料是要比非發泡餐具少很多,但其體積大、占地大,物流成本便相應提高,所以其綜合成本并不比非發泡餐具低。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