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之際,島城春海參開始進入捕撈季。昨日,在黃島區瑯琊鎮海域的,養殖戶們迎來了“春參第一撈”,受“糖海參”和酒店需求量下降等因素影響,三個頭的大海參今年只賣70元一斤,較去年同期下降20多元,更創下了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個低價。
3日上午9時許,在瑯琊鎮吳家村海域一海參養殖基地,兩位身著潛水衣的“蛙人”正在養殖池捕撈海參。十來分鐘后,“蛙人”崔師傅便拉著滿滿一網兜
海參游向岸邊。 “這是開春以來的第一批海參,個頭兒大,一網兜將近80斤,平均重量在四五兩一個,長度在二三十厘米。 ”崔師傅告訴記者,他一天能撈兩三千斤,一天能掙1000元。
“我養了5年多的海參了,今年的行情不如往年,我們養殖戶也掙得少了。去年這個時候的春海參能賣到90多元錢一斤,今年的價格同比下降了兩成多。”在瑯琊鎮吳家村海域的養殖戶劉樹增告訴記者,“去年夏天的高溫天氣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我家里養的12畝海參有將近50%的都被熱死了,有些養殖戶的養殖池甚至全軍覆沒,又趕上價格不太好,肯定掙不了多少錢。 ”
“今年春海參的價格每斤比去年下降20多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家狠剎奢侈風、浪費風,使得很多酒店的海參需求量明顯下降;二是前段時間央視曝光的青島糖干海參一事使得老百姓對島城的海參質量有所顧忌,同時往年加工海參的工廠數量減少,生產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加工廠的海參需求量也明顯減少。 ”業內人士介紹說,多種因素壓低了海參價格,這是2009年金融危機后的第二個低價,當時跌到了65元一斤。鮮海參的價格下降了,對干海參也會有影響。
據悉,目前針對海參的國家標準即將出臺,其對海參各項質量指標的要求更高更嚴格,這將有利于規范海參市場,減少市民的顧忌,從而帶動海參產業的回暖。(王洪磊,付靜)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