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到江西省撫州、上饒和鷹潭市的部分糧食加工企業調查,發現在“稻強米弱”的情況下,糧食加工企業步履艱難,不少中小型大米加工廠面臨著半停產或停產的狀況。
江西目前加工大米最大的特點是“配制米”,即將不種品種稻谷按不同比例摻配加工,一個目的是使米煮成飯后更適合消費者對飯“軟、硬、香”等要求,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降低成本。
鷹潭岱寶山米業負責人介紹,為適應市場競爭、滿足客戶要求,每投放到一個地方的大米,在符合當地口味的同時,企業都根據市場價格倒推,將不同品質、價格大米摻配,以控制成本。稻谷加工成米利潤微薄,是“米尖上的利潤”,只有這樣做,企業才能生存。
在鷹潭的鷹南貢米業,筆者發現企業管理非常精細,同時,產品品牌很多、分類細,有冠以有機無公害的“生態米”、有直接以優質稻品種命名的米,賣點多,銷路好。負責人稱,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大可能地爭取市場。
筆者所到企業,都用進口的越南米或巴基斯坦米來生產“配制米”。
“配制米”和企業“精細管理”的對策,充分反映了目前糧食加工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在撫州南城縣了解到,該縣有一半多的糧食加工企業都停產休業了,這也說明糧食加工行業總體產能過剩的潛在隱患。
糧食加工企業如何實現發展?企業認為向加工的產前、產后兩端延伸才是出路。一是要建立基地,保證原料來源和品質;二是要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要拓展市場,走品牌發展之路。
基于此,筆者就支持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在產前生產上,支持“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或“企業+家庭農場”模式,向產前延伸。從上饒萬年貢米業公司與5戶規范的合作社的緊密合作來看,只要利益兼顧得當,這種模式可以推廣。若是“企業+家庭農場”模式,由于利益的一致,更能得到保證,能降低企業成本。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