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宜都市王家畈鄉在古水坪村新發展優質茶葉1500畝,這是該市建設“百里生態茶廊”的又一舉措。近年來,宜都市把茶葉產業列入特色富民產業,努力發展茶葉經濟,其間水利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茶葉基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譜寫了一曲優美的茶鄉水韻。
生態水利促進茶葉生產
宜都市位于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過渡地帶,是全國100個重點產茶縣之一。宜都市非常重視茶園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在山腰建水窖、挖蓄水池,在茶園挖橫溝、筑生態梯,做到“頭戴帽、腳穿鞋”即,山上有池,山下有渠。
潘家灣土家族鄉由于喀斯特地貌,有水存儲難,茶葉經濟一度受困。2000年起,宜都市先后實施旱地集雨灌溉、天河水窖等項目,“十一五”期間又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00多萬元,在望洲坪、將軍村、呂家坳、南沖、梁山等村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專項工程,整治堰塘150口、引水河垱22處、灌溉u型渠24200米、田間排水溝4條2900米,新建抗旱水池764個、蓄水池7口,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100畝,年增產茶葉24噸。五眼泉鎮彌水橋村過去有片荒坡地,在水利部門規劃下,經過3年努力,開發出1500畝茶葉生產基地。其中田間建設50多條排灌溝,總長達1萬多米,如今茶園一片蔥綠,水旱無憂。
茶葉產業改善生態環境
大溝流域是清江二級支流,水利技術人員幫助村里制定了“治溝與治坡并舉,改善生態環境,搞好茶葉生產”的發展規劃,在荒坡荒地開辟茶園,溝溝坎坎修建攔沙水池等配套水利設施,通過茶樹護坎,使植物梯田防沖抗蝕、攔土保水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被國家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宜都市水利部門以此為范,推行“茶在山中、山在茶中、茶山一體、茶水相融”的生態建園模式,采取山頂保樹、道路種樹、田間保護植被等綜合措施,將茶園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基地。同時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降低農藥殘留量。如今王家畈鄉以全福河村為起點,以綠竹溪、毛湖埫、白馬溪、龍潭河、雙河橋、小河等村為節點,以古水坪村為落點的集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百里生態茶廊”基本形成。
農民致富得益水利建設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