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地處四川省的中部,有中小型水庫333座,養殖水面3351公頃。近年來,中小型水庫鰱鳙魚細菌性敗血癥在每年4月~10月時有發生,其發病高峰期在水溫25℃左右,庫魚嚴重暴發細菌性敗血癥時,死亡率可達80%以上。筆者先后對中小型水庫36座(次)、發病水面1530公頃進行過防治,采取的防治技術方法行之有效。現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病原與癥狀
鰱鳙魚細菌性敗血癥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其主要癥狀是:患病早期病魚的口腔、頭部、胸腹部、眼眶、鰓蓋表皮和鰭條基部充血,鰓絲潰瘍、充血,嚴重者鰓絲腐爛。剖開腹腔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膽囊腫大,有的魚肛門紅腫并伴有液體溢出,病魚全身病變,在水中行動遲緩或陣陣狂游。
主要原因
水質富營養化。由于多年施放人畜糞或化肥過量,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缺乏養魚先養好“一塘水”的意識,造成養殖水體富營養化、透明度小、溶氧低,使養殖魚類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導致魚體免疫系統紊亂、病原乘虛而入。
寄生蟲病引起。水庫魚類發生中華鳋病和錨頭鳋病,不及時診治,造成病菌感染引起發病。
魚類營養失衡。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施用的肥料品種單一,對鰱鳙的有益餌料生物過少或有害物質過多,均會造成魚類相關機能的紊亂失調,直接影響魚類的生長、發育和病害的發生。
缺乏防病意識。在養殖過程中沒有對人畜糞很好發酵和進行魚種、工具與水體的消毒,加之未進行科學合理施肥,將病死魚亂扔,造成魚類被動受感染患病。
由于長期近親繁殖造成品種退化和抗病力下降。
預防措施
嚴格消毒。在魚種放養下庫時,用15毫克/升~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或3%~5%的食鹽水浸浴20分鐘,以殺滅魚種體表病原體。搞好前期水庫水體清塘消毒工作,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25克/立方米或24%溴氯海因0.1克/立方米~0.15克/立方米和適量的殺蟲劑,對養殖水庫水體進行消毒和殺蟲一次。在魚類的主要生長季節,對養殖水體要采取定期潑灑強氯精、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含氯制劑藥物,對偏酸性的水體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捕撈工具一定要進行消毒,發現病死魚要及時撈出深埋,不到處亂扔。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