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農業經營體制發展,經歷了一條曲折向前的道路。
從建國伊始那場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到2006年結束了延續2600多年的農業稅,中間經歷了浩大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及而后逐步興起的專業合作社。農業經營體制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在每個時期的變革,體現了我國社會對一個問題孜孜不倦的探索——如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并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
政策聚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0年聚焦農業發展,在黨和國家對“三農”發展的持續關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向“三農”傾斜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下,農業現代化正邁向與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堅實道路上。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截至2012年,占中國人口47.4%的農村人口,其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并且其中的1/7左右還屬于貧困人口。
盡管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工作正在不斷鋪開,但現階段大部分地區的農村社會福利與保障體系依然有待完善,城鄉發展還很不均衡。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正是在當下提高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這個大趨勢下應勢而生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是農業改革,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該主要從3個方面著手: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完善農業要素市場,讓土地流轉起來;促進“身份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在這個基礎上,再把一般小戶和大戶結合起來,組成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是股份制的合作組織,以解決農戶、家庭農場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夏英表示,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內容,農業經營體系創新還應包括完善農業社化服務體系、發展多元社化主體以及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