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糧食僅僅定義為稻谷、小麥、玉米,我國的糧食供求基本是平衡的。但如果把范圍擴至大麥、大豆,乃至油菜籽、食糖以及畜禽產品等,可以說,我們還未完全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
為什么糧食“九連增”,仍不能滿足需求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率提高和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階段。雖然大米、面粉等主食消費在城市與農村都呈下降趨勢,但肉蛋奶、植物油、糖的消費卻持續攀升。過去10年,我國肉類消費增長了1/4,飼料占糧食總消費量的比例達到40%以上,植物油消費翻了一番,糖消費增長了125%。特別是我國消費結構的轉變升級還在不斷加快,根據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當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達到2萬美元時,消費結構才能趨穩。由此看來,我國糧食消費增長的趨勢大致要持續到2025年。
過去我們常以不足9%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引以為豪,但那是一種相對低水平的自給自足,當中國人要像發達國家居民一樣既要吃飽還要吃好的時候,這個平衡就被打破了。因此,這就需要我們以全球視野來審視糧食安全問題,充分利用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在動態中實現糧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那么,我們利用國際市場調節糧食余缺,世界市場有供給能力嗎?答案是肯定的。
2006年以來全球糧價上漲,個別國家確實出現過“糧食危機”,但這些國家大多是低收入缺糧國,糧食問題更多體現的是貧困問題。盡管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危機”問題不斷引人擔憂,特別是世界糧食的庫存使用比例也曾接近甚或階段性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設定的17%—18%的警戒線,但真正因短缺而導致的實質性糧食危機還未發生過。過去10年間,稻谷年產量增加了17%,小麥增加了19%,玉米增加了47%,大豆增加了30%,有效應對了需求增長。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刺激了供給,播種面積的增加使巴西、阿根廷成為重要糧食出口國,科技進步提升了糧食單產,俄羅斯、烏克蘭等國農業增產潛力巨大。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