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國家未批準商業化的前提下,本應在實驗室環節存在的轉基因大米已經在市場的流通渠道中出現,悄然威脅人們的餐桌。
2008年,中國批準了總金額高達200多億人民幣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資金,旨在發展本國的轉基因技術。然而,面對著跨國公司的專利壟斷,這些投入或許將“打水漂”。
根據綠色和平近日發布的調研報告,目前我國的轉基因研究都是基于孟山都等國外企業核心專利的基礎之上,而孟山都每兩、三年就會對其核心專利進行專利保護延長。
“專利的問題是無解的。類似于孟山都這樣的機構是轉基因的絕對控制者,包括學術和政治上的操控。”綠色和平農業項目部主任俞江麗向21世紀網表示。
這意味著,無論外界做怎樣的努力,轉基因的專利壁壘都難以被攻破,而一旦商業化之后,我國要交給國外企業與機構巨額的專利使用費。
另一方面,由于相關機構的監管不力,轉基因作物已經被有意無意的使用在食品當中(詳情見21世紀網獨家報道《南方食品(13.49,-0.26,-1.89%)豆粉被爆含轉基因政策滯后知情權受阻》。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未批準商業化的前提下,本應在實驗室環節存在的轉基因大米已經在市場的流通渠道中出現,悄然威脅人們的餐桌。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浙江省出口歐盟米制品中的轉基因陽性檢出率高達17.2%。
專利之網
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發過程中,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2008年,我國批準了總金額高達200多億人民幣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資金,旨在發展本國的轉基因技術。
但是,目前我們所有的轉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國外核心專利的基礎之上,如果想要使轉基因商業化,國外掌握的“專利使用權”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一旦轉基因作物涉及到國外專利,將逃不開“專利網絡”的控制,其影響將遠遠超出20年的專利保護期。
來源:21世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