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啊!產糧越多,損耗越大!前不久,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我國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的過程中,每年浪費掉了上千億斤,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其中農戶存糧因為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服務,以及因蟲、霉、鼠、雀造成的損失達400億斤以上。
在水稻生產第一大省湖南,種糧農戶紛紛向記者表示,在糧食的收獲和存儲環節浪費確實很大,甚至“產得越多、損失越大”,他們對這一現狀早就痛心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希望有辦法遏制這些無謂的浪費。
“損耗的糧食比例高達20%”
在洞庭湖腹地的常德市漢壽縣,來自大南湖鄉的種糧大戶孫文賢直言:“全鄉每年因為發霉和被老鼠吃掉的糧食比重高達20%。”
孫文賢告訴記者,當地土壤肥沃,農民種植水平高,只要風調雨順,一畝地早晚兩季的總產量便可達到一噸以上。然而,與高產量并存的卻是高損耗。由于缺少曬坪和倉儲條件,加上人工吃緊,每年“雙搶”的15天時間里,盡管孫文賢忙到每天只睡兩個小時,仍然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將自己幾十萬斤稻谷全部晾曬完畢。
“大南湖鄉有4萬多畝早稻,產量有4000萬斤。要找到足夠大、足夠多的曬坪根本不可能。”孫文賢告訴記者,全鄉最大的一塊曬坪面積也不過2畝,一次最多能曬3萬斤稻子。“早稻因為是在夏天收割還稍微好一點。晚稻就不同了,天氣不好的話,曬到下雪天都曬不干!”孫文賢說。
稻谷一旦曬不干,便會迅速發霉變質。于是便出現了“產得越多,損失越大”的尷尬局面。
面對這樣的情況,農民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在“雙搶”時為減少時間和成本,放棄一部分早稻收割,以便為價格更高的晚稻生產騰出時間。一些大戶反映,他們每年因此放棄的早稻少則幾萬斤,多則幾十萬斤。
另一種就是賤賣早稻。孫文賢告訴記者,就算明知道稻谷價格會漲,也只能盡早賣出。“去年早稻一上市我就賣了,每斤才賣一塊一毛錢,一個月后漲到一塊四毛錢,我已經無谷可賣了。光差價我就損失了30多萬元。”孫文賢說。
來源:半月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