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筆者一走進衢州江山市塘源口鄉青石村茶農周章友的家里,一陣濃郁的茶香便撲鼻而來,幾臺炒茶機正“呼呼”地快速運轉著,一旁的工人則忙著挑揀茶葉。
隨著機械化操作的普及,如今的茶農們紛紛拋棄了手工制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小工廠式的制茶模式。然而,炒茶機、烘干機等制茶設備的增加,也為供電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到了三、四月份茶葉產銷旺季,晚上的用電負荷往往比原來增加六、七倍。”江山供電局塘源口供電營業所所長柴云強告訴筆者,為保障制茶高峰期茶農用電,供電部門專門為山區茶農開辟了“綠色通道”,成立黨員服務隊進村入戶宣傳安全用電常識,現場幫助茶農解決用電難題,并提前預測用電負荷,落實人員對制茶專用線路和用電設施進行全面檢查,更換了一批可能會出現供電不足、“卡脖子”問題的配電線路。由于茶農們一般都是白天采茶、晚上制茶,因此,塘源口鄉等傳統產茶鄉鎮的基層營業所還成立了24小時值班的服務小分隊,隨時為農戶排除供電故障,讓茶農沒有后顧之憂。
“最近一個多月,家里的10臺制茶機器都是24小時輪流開著的。茶葉炒制過程中最怕遇到停電,一停電,茶葉就容易變質,也就賣不出好價錢了。”最近一直忙著銷售茶葉的周章友高興地表示,“現在可好了,有了供電局的‘綠色通道’,我們茶農就能夠沒有顧慮地開著機器制茶了,現在我們家一天能炒七、八十斤茶葉呢。”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