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洲各國貿易與金融聯系持續加強與拓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未來趨勢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熱點話題。在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的背景下,東盟國家已成為亞洲貿易一體化進程的領軍者,并將在2015年時進一步加深區域一體化,通過“東盟+6”的東亞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epea)將范圍拓展到亞洲其他伙伴國。
然而金融一體化的進展卻比貿易一體化緩慢得多,不過如今也正迎頭趕上。與此同時,亞洲內部日益增加的金融與直接投資也深化著貿易關系。
亞洲如何才能更大地受益于區域與全球貿易一體化?在一體化進程上,金融又為何落后于貿易?
在4月16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春季年會研討會“拓展亞洲經濟一體化”上,imf副總裁筱原尚之(naoyuki shinohara)、印度尼西亞旅游與創意經濟部長馮慧蘭(mari pangestu)、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沈聯濤、馬來西亞央行行長澤蒂(zeti akhtar aziz)就上述話題展開了討論。本場研討會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
亞洲供應鏈需進一步升級
筱原尚之表示,亞洲貿易一體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亞洲區域內貿易自2007年以來已經增長了兩倍,為亞洲國家創造了很大福利和就業崗位。但目前的亞洲區域內貿易還停留在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和服務相對較少。提高最終產品的區域內貿易會增加亞洲各國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
澤蒂也表示,亞洲已成為全球增長中心,過去一直服務于外部需求,現在變得更平衡,開始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隨著亞洲經濟日益成熟,最終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重要。”
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正在發生本質變化。沈聯濤稱,由于中國和印度的中產階層正在興起,而亞洲有很多年輕人,當他們進入中產階層,消費就會提升。這意味著,消費模式與生產模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而區域內貿易也將大幅擴張。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也會改變現有模式,例如3d打印。
來源: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