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大學畢業生朱增珍一按手機按鈕,十幾秒后,她管理的蔬菜大棚頂部的卷簾蓋徐徐拉開,陽光立即照射進來,棚內的氣溫逐漸上升……朱增珍一邊演示著如何用手機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一邊告訴記者,現在,她一個人就可以管理近3000平方米的兩個蔬菜大棚,棚內一年四季可種植黃瓜、番茄、天葵等十幾個品種的蔬菜。2012年,兩個智慧大棚的產值達35萬元,2013年以來產值已達12萬元。
朱增珍就業的百玫生態農業園處于浙江平湖市廣陳鎮港中村,象她一樣的新型農民共有45人,其中大學生26人,管理著150多個大棚、1200多畝蔬菜基地。
據中國電信浙江公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經理孫偉敏介紹,這種用智能手機遙控管理塑料大棚的技術是中國電信提供的。目前,類似的智慧大棚在全國已推廣了5000多個,浙江省有200多個。
記者在浙北山區淳安縣下姜村看到,40多歲的農民姜祖見與朱增珍一樣,一個人用手機和電腦管理著3000多平方米的兩個智慧大棚,種植著十幾個品種的葡萄和草莓。他向記者介紹:“現在,我可以在家里遠距離操控大棚的溫、濕度,如果遇到大風大雨的天氣,半分鐘內就能把大棚的蓋子蓋上,既節約勞動力又減少天氣風險帶來的損失。以前,管理同樣的大棚,至少要4個壯勞力,升拉一次卷簾頂蓋,4個人要忙活半天。”
地處山區的淳安下姜村以前是個遠近聞名貧困村,村支書楊紅馬告訴記者,為了脫貧,村里許多青壯勞力都下山進城務工去了,留下來的都是些六、七十歲的老農在種田。前些年,村合作社把分散在各家的200多畝土地集中起來,委托鎮上一家技術公司經營,該公司投資四五百萬,建起了51個塑料大棚,并調整了種植結構,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葡萄和草莓。推行智慧農業后,50多個大棚只有姜祖見一個管理員和6個老農在種植管理。過去,這些土地拿來種水稻、玉米,一年產值只有20多萬元。現在光勞務性收入一年就有60多萬元。如今,村里農民享受著租金、薪金、股金多重收益,人均年收入從2001年的1600元上升到2012年的一萬多元,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青山綠水,白墻黑瓦,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麗鄉村。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