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有兩組數據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組是調查數據:有80.4%的人對食品沒有“安全感”;一組是檢測數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我國食品檢測合格率超過90%。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不理解,也心存疑惑:對當前食品安全形勢到底怎么看?事實上,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數據,恰恰反映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總體穩定向好,問題不可忽視。
近年來,我國為促進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9年專門頒布《食品安全法》,2010年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2011年建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開展專項整治,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實行產業整頓振興計劃,初步構建了市場準入許可、新品種安全評估、出廠強制檢驗、日常抽檢、風險監測等制度。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我國食品總體上是有安全保障的。2011年,農產品和糧食檢測合格率近99%,加工類食品為95%。雖然一年查處案件的絕對量確實不小,但與目前全國13億人日消費40億斤食品的量相比,應該說屬于局部性問題。這些統計數據,客觀反映了食品安全現狀的“全貌”。
既然這樣,為什么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主觀感受與之差距甚遠呢?這與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強烈關注有關。食品畢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人類健康生存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食品。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自然勝過對一般商品質量的關注。因此,媒體上每曝光一個食品安全問題,都會引起軒然大波,人們都會感到不安和不滿。如果一段時間連續出現幾次這樣的問題,就會給人們造成“沒有食品信得過”的感受。
另外,正確判斷我國食品安全現狀,還可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
從縱向看,安全問題是食品產業“成長中的煩惱”。改革開放前,食品種類單一、供應短缺,維護其質量安全相對容易。今天,食品種類已有28個大類、525個分類,具體品種不可勝數,消費量更是大大增加。如2011年全國肉類消費量比1980年增長了7倍,鮮奶人均消費量增長近30倍。但是相對于數量的擴張,安全保障未能及時跟上。
來源:汕頭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