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上露出的紅彤彤的丹霞巖子都放了蜂桶。”當地人在山下指給記者看。巖子,就是巖穴的意思。
這是赤水市一個偏僻的鄉鎮——石堡鄉,距市區84公里,車程近兩小時。青山連綿起伏。當地人很早就開始在山里的巖穴里安放蜂桶飼養“蜂子”獲取蜂蜜,以至于巖穴也像田地一樣,有“主人”——誰砍出來的巖子,誰就是主人,別人路過也不會去掏那些蜂蜜。
巖蜂蜜質量好產量少,就算在當地也是有名的好產品,價格比普通的蜂蜜高。旅游業發展后,外地游客很青睞這種綠色無污染的山間珍品,巖蜂蜜的價格一路攀升,去年市場最高售價已經達到8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石堡鄉將巖蜂蜜作為特色產業扶持,蜂農隊伍迅速壯大,已經有好幾十戶在養殖蜜蜂。去年蜂農安放了660個蜂桶,每桶產4斤,今年增加到1000桶。“我們還支持村里的能人成立了公司,全面包裝和推廣巖蜂蜜。”鄉里的干部說。
申請了小微企業貸款,程飛達剛成立了公司。父親是本地的老蜂農,養了幾十年的“蜂子”,最遠的蜂桶在“兩三匹山梁子外,進去一次還得歇上一晚”。今年程飛達自費去上海參加蜂蜜展銷會學習,外界對巖蜂蜜的高度認可讓他更有信心。他拿起展銷會上買來的模具:有心型的,有刻著結婚圖案呈鳳型的。蜜蜂在這樣的模具里產蜜,就成了心型或者鳳型,很有趣味性。
“我們蜂蜜質量好,但是不會營銷,要多學習下人家的包裝和推銷技巧。”程飛達去成都請設計公司制作包裝,“過一陣子就運過來。”
石堡鄉紅星村蘿卜灣的蜂農潘永連最近也在改革傳統的蜂桶。“老蜂桶只有一層,取了蜜后,蜂子就不在蜂桶呆了,我們又要重新吸引蜂子,很浪費。”他去外地學習別人怎么用新式的蜂桶,自己在家設計,請人做了10多個“雙層蜂桶”解決老蜂桶的缺點。
“不知道成不成,得試驗下。”老潘在山上的蜂桶有20多個,算是大戶了。
“春天是采蜜的季節,采的主要是藥花,喝起來有點澀味。大季在秋天,滿山的花,是百花蜜。”老潘一邊展示新蜂桶一邊說。
養蜂的人越來越多,蜂子所需要的花源開始不夠了,雖然去年鄉里種植了蜜源植物400畝。
老潘今年要多種些菜花。
來源:貴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