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夫山泉陷入“標準門”事件,去年白酒行業則發生塑化劑風波,有相當一部分輿論認為這是由于標準缺失造成的。4月18-19日在北京舉行的2013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這些事件并沒有反映出我們的標準缺失,因為沒有必要每一種食品都制訂單獨的標準。他強調,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風險控制,監管必須放棄“抽樣、檢測”為主的方式,而應升級為“過程監管”為主。
陳君石院士表示,并不是說現有的標準多么齊全和完美,但這些事件并沒有反映出我們的標準缺失。比如白酒塑化劑事件,假如我們今天制訂了白酒塑化劑標準,那么明天是不是還要制訂紅酒或洋酒的塑化劑標準?現有的關于食品中塑化劑的監管法規,衛生部相關文件和食品安全標準里面的包裝容器的塑化劑溶出標準完全可以監管白酒中的塑化劑問題。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是必須零容忍。”陳君石院士說,弊病明顯的分段管理體制應該取消了,今后的監管必須放棄“抽樣、檢測”為主的方式,而應升級為“過程監管”為主。
愛爾蘭食品安全局局長alanreilly教授指出,全球食品貿易為消費者帶來了許多好處,也給監管部門帶來新的挑戰,盡管食品業應承擔起生產安全食品的首要責任,但政府部門也應該在國家食品安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愛爾蘭過去20年的經驗表明,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綜合食品安全控制制度尤為重要。該制度覆蓋了包括飼料生產、初級生產、食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在內的產業鏈全過程。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食源性、水源性與環境疾病事務部傳播副主任danal.pitts在發言中指出,美國cdc作為唯一一個跟蹤食源性疾病的國家級機構,以全天候24小時的工作制止和防止突發危害爆發。
目前美國cdc已經成為公眾疾病與政府機構和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系統之間的重要紐帶。她表示,當前公眾對政府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而cdc的核心就是通過平常的工作來控制并減少爆發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同時在發生食源性疾病的時候能夠及時將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更大的傷害。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