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海參剛剛喂過食,過兩天就要出苗了,總共2萬公斤,全部供應給如東沿海的東凌和劉埠農戶。 ”日前,筆者在位于如東縣豐利鎮環漁村的江蘇蘇參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采訪,副總經理葛亞斌帶領大家參觀海參養殖池,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這些祖籍山東的海參挪窩到了如東,不但沒有水土不服,長勢還挺好。
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家海參種苗繁育場,從2003年先期試養,到2011年規模化繁育,“蘇參水產”的刺參養殖曾被數次否定。海參是海產珍品之一,含有賴氨酸、精氨酸等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被醫學界稱為高級補品,刺參更是海參中的上品。如東作為海洋漁業大縣,養殖的海水產品中卻沒有海參,放眼江蘇也是如此,由于南北海水水溫迥異,盛產于北方海域的刺參一直沒有在南方試養成功的記載。
“南方的氣候決定了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無法適應海參的生長要求,海參會出現化皮病,直至死亡。”葛亞斌告訴筆者,酷暑或嚴冬,調節海水深度就可以改變溫度,如何控制鹽度才是“北參南養”最大難題。他指著50畝蓄水池介紹說,池子的一頭連著育苗池,另一頭通過地下管道連到海邊,養殖刺參需要清澈的海水,化驗員每隔兩三天就會到海邊測試水質,只有當海水的ph值為 8.2符合海參生長條件時,才會開閥蓄水。同時,池子上安裝了排水口,等到雨季或者下暴雨的時候,淡水一旦達到超標紅線,就會自行排出,“海水的鹽度低于 10或者高于45,刺參就不能生存。 ”
走進育苗池,一排排固定的網片吸引了筆者的注意。葛亞斌說,這是為刺參準備的“床”。刺參的體壁柔軟,富有膠質,在海水里需要休養生息,附著物不可缺少,北方海里有島礁,而如東灘涂全是泥沙。經過多年試驗,網片當“床”,效果不錯。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