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稻鴨生態米,市場價賣到8.8元仍供不應求。由于采用的是“稻鴨共生”模式,使得鴨吃稻蟲、鴨糞肥田、太陽能燈殺蟲、蟲喂鴨形成了生態鏈,這樣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的施用量。
僅稻鴨共生種養這一項,每年可為當地農戶戶均增收3700元。近年來,懷寧縣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引擎作用,力促農業發展“有機”轉型。
建基地 強化科技應用
懷寧縣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應用,通過建基地、育龍頭,積極吸納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助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省級平山現代農業示范區自啟動建設以來,通過實施“稻燈鴨”復合生態系統、沼氣工程、林下養雞等項目,使示范區初步形成了“種、養、加”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目前,投資1200萬元的有機肥廠即將開工,示范區內養豬、養雞、養鴨的排泄物將變廢為寶,成為種養殖業的有機肥料。憑借項目和技術的支撐,縣皖山公司現已建成1000萬只綠頭野鴨孵化車間、4000多畝“稻鴨共生”養殖小區、“稻鴨共生”生態米加工廠和生態鴨自動屠宰加工生產線,并升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抓推廣 促進技術集成
懷寧縣不斷加大農技推廣力度,探索建立了以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字號龍頭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加速了實用新品種、新技術的集成推廣,使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的生產智慧。去年,全縣共創建農業部萬畝水稻高產示范片11個、萬畝油菜示范片1個,省級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核心示范區20萬畝。建設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4座,推廣糧油棉花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0多個,推廣水稻免耕栽培技術12萬畝,水稻拋秧技術30萬畝,直播技術16萬畝,油菜輕簡栽培技術14萬畝,棉花高產綜合配套技術7萬畝等,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種植業的比較效益。
來源:安慶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