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吃了嗎”是物質匱乏時代的語言標簽;那么“吃什么”絕對是物質豐富時代特殊且沉痛的印記。食品安全危機的邊緣,似乎難以安放一張安全可口的餐桌。
這些天,假肉毒肉流毒餐桌的新聞噴涌:福建40噸病死豬肉流入湘贛粵百姓餐桌、“鼠肉混羊肉”流入上海多家餐飲名店、鄭州曝出劣質牙簽肉連狗都不吃、牛肉制品含豬肉成分……事件觸目驚心,民眾幾乎“談肉色變”。
也許,善于變通者會說,肉制品安全堪憂,那可以吃蔬菜呀!來看看這條新聞,也許會讓人產生些許絕望:山東濰坊峽山區姜農濫用劇毒農藥,姜農接受采訪時坦言“這個藥挺厲害的,自己吃的不使這種藥,另外種一溝”。
丑聞將食品安全推向懸崖邊上,本以為陣痛過后的拯救能夠換來徹底改變。卻難料,在麻木中,食品安全領域卻愈發沉淪,以至于發酵成一溝幾近絕望的死水。
面對這溝發出腐敗惡臭的死水,是選擇正本清源的拯救?還是繼續“讓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什么世界”?在生命和健康面前,每個人都不是這片丑陋風景的旁觀者,人人都是受害者。
如何拯救日益不堪的食品安全環境?如何迎接安全餐桌的回歸?在不斷被透支的生命與健康代價中沉痛反思中,路徑漸漸明朗,那就是通過完善制度和法律,以立體防護和嚴厲監管,防止有毒有害食品長出地面、流通市場、流進餐桌。
標準或空缺或混亂,監管或缺位或隨意……問題食品之所以四處流毒,與防護網的漏洞百出有著密切關聯。問題食品背后的利益鏈條為何形成?即便沒有縱容,但無視和忽視,其性質都是職能部門的失職。在有政府監管的市場道路上,從產地到餐桌,無數的監管關卡中只要有一處守護得力,問題食品流動的鏈條便很容易斷裂。但現實呢?毒假肉、毒生姜、毒大米、毒奶……哪個不是一路暢通走進千家萬戶,毒害民眾的五臟六腑。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