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礦”字,意味著不用受到礦泉水嚴格的審批和檢測,為企業生產大大降低了成本。消費者一看還以為是礦泉水,其實品質千差萬別。
廖雷是中國礦聯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浸淫礦泉水行業十多年。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瓶裝水,很多是商家概念包裝,種類繁多,品質也千差萬別,消費者應有基本的判斷常識。
礦泉水生產成本高
新京報: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多種瓶裝飲用水,包括礦泉水、純凈水、天然水和礦物質水等,它們是怎么一步步地發展而來的呢?
廖雷:在中國最早出現的瓶裝水就是天然礦泉水。上世紀30年代第一款嶗山礦泉水可以說是瓶裝水的鼻祖了。礦泉水來自天然的地下礦泉,屬于地礦資源的一種。87年頒布礦泉水國標后,在80年代末期眾多廠家競相生產。
但由于礦泉水生產的資質和檢測門檻很高,在94年前后,出現了純凈水。以自來水為水源,經過反滲透加工制成。純凈水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而后被以樂百氏和娃哈哈為代表的水企業推出,并推動制定了相應的國標。
農夫山泉內控指標與《食品營養標簽國標》中“0”界值的對比圖說:2004年產農夫山泉瓶裝水標簽(小圖),以“mg/l”(毫克/升)為單位標注理化指標。如今市面上的農夫山泉瓶裝水(大圖),均以“μg/100ml”(微克/100毫升)為單位標注特征指標。標注單位的變化,讓數值被無形中“放大”了100倍。
紅底白字,一張小小的農夫山泉商品標簽,到底隱藏著多少不易被一般人察覺的秘密?
繼此前揭露農夫山泉執行的產品標準在一些指標上寬松于自來水標準以后,《京華時報》記者連日來調查發現,農夫山泉商品標簽存在的問題遠遠不止于此——4個水源地中有3個是地表水,卻沒有規范標注其產品名稱;通過不規范標注計量單位的方式,將標注的礦物特征指標成分巧妙地“放大”了100倍,讓消費者誤以為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
有律師認為,農夫山泉商品標簽存在的種種問題,不但違反《國家標準化法》的相關規定,還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水源門
原料水是否達標存疑
核心提示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