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黔北大地,中國名茶之鄉湄潭,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鳳岡,中國白茶之鄉正安,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余慶……忙碌于青山綠水的茶園間,采茶的人們感覺到今年春天的陽光來得格外的“早”和“勤”。今春最美的鄉村風景莫過于:在平壩,在低丘、在緩坡、在山間,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中有花,一片,一片,又一片,鮮嫩的茶葉“飛”進茶簍,采茶人熟練而輕盈的采茶手法仿佛音樂家在彈奏名曲《春天的呢喃》,幸福的笑意在春風里肆意蕩漾。
湄潭人說,當農民種茶去。鳳岡人說,茶葉改變了鳳岡。正安人說,茶葉是“減貧摘帽”的最大希望。省里一位領導說,茶葉滿山崗,農民奔小康。
縱觀過去、現在與未來,作為全省茶葉大市的遵義,近十來年間,基地規模發展迅猛,龍頭加工快速提升,市場品牌風生水起,農民增收日益明顯,整個產業走在全省前列樹起標桿,成為黔茶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
形成規模化
建成茶葉基地140萬畝 形成5大產業帶
這些天來的春雨與陽光,讓茶農鄭周容一家松了一口氣,新栽的10畝茶園全部成活了。她家6口人的土地往年栽了15畝,全家幾乎的土地都種上了茶,如今部分茶園可采摘賣錢,去年賺了16000多元,今年賺了2萬多元。在正安,像鄭周容這樣的茶農,達10余萬之眾。正是向著種茶的希望,正安縣去冬今春就發展了7.5萬畝,短短六年多時間,該縣茶園面積達到25.5萬畝,計劃到2015年總面積達到40萬畝。
正安是整個遵義市發展茶產業的一個典型縮影。回望這些年間遵義市不斷擴張的茶葉基地規模和速度,用“迅猛”二字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據遵義茶葉站站長幸育毅介紹:2000年全市茶葉面積18.3萬畝,產量6000噸,產值6500萬元。到2005年全市茶葉面積發展到27萬畝,20萬畝茶葉投產,產量1.04萬噸,產值2億元。又一個五年過去了,特別2007年以來速度驚人,到2010年全市茶園擴大到103.2萬畝,產量2萬噸,產值13.5億元。截至2012年全市茶園面積141萬畝,產量4.75萬噸,產值近30億元,面積規模全省第一,全國第三,成為名符其實的茶葉大市。到2015年,該市計劃發展到260萬畝,坐上全國地級產茶市第一把交椅。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