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4年,本來被國家列入淘汰類產品的一次性塑料發泡餐具,實際上禁而未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便宜,1個餐盒市場價不到1角錢。5月1日解禁之后,生產者、消費者當然希望它能保持價格優勢。可是,這樣一來,它如何對生態環境負責?
放在十幾年前,許多人可能接受不了“讓發泡餐具對生態環境負責”這一說法。現在是什么時代?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是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從意識變成行動的時代,這句話應該理直氣壯地說,應該贏得共識,更應該落實到生產、消費、回收、再利用各個環節。
國家發改委解禁發泡餐具的目的,是想讓它利國利民。利國,在于節約資源。發泡餐具登場,可以少生產其他材質的同類產品,如果回收利用,可以節約用來提煉其生產原材料的石油資源。利民,在于使用方便。發泡餐具防水防油、剛性強、保溫性好、適合中餐包裝,人們喜歡使用。
但是,發泡餐具的缺點是很難降解,要想避免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隱患,必須加強回收再利用。發泡餐具原來價格低,是因為它的成本低,如果把回收再利用的成本算上,把處理那些失去回收利用價值餐盒的成本算上,它還會那么便宜嗎?
有人說,資源回收利用是公益事業,政府應該支持。這話有一定道理,卻不能理解成財政大包大攬,現實中也不會有多少地方愿意這么做。上海曾經實施“3分錢工程”,即企業每生產一個發泡餐盒,交給政府3分錢,政府再拿這筆資金補貼回收、利用企業。這倒是體現了政府支持,但這種支持是出政策,而不是出錢。
“三分錢工程”起初收到良好效果,但因為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周邊地區不用交納回收處理費用的發泡餐盒擠占了上海市場,3分錢上交不足,對回收利用的補貼相應減少,政策執行力大打折扣。上海的例子恰恰說明,只有按照“誰生產、誰負責”的原則,全面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回收利用行業才能正常運轉,產生效益。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