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是我國名貴海產,這些年,很多武漢人下館子都喜歡美滋滋地點上盤“雪菜小黃魚”,感覺那叫一個爽——三四十元就能吃上一盤名貴海產,當真是一步邁入了中產生活。
不過,昨天,在漢口一家餐館內,有外地客為盤“雪菜小黃魚”和商家發生爭執。外地客指責商家拿假黃魚冒充,餐館老板卻覺得很無辜:“我又不是海邊的,哪里分得清?現在菜場里賣的都是這樣的小黃魚。”
對于這樣的糾紛,中國烹飪大師何培艷已見怪不怪:“其實武漢市場上現在賣的‘小黃魚’,多數都是‘冒牌貨’,真黃魚一般人吃不起。只是大家都把假貨當真貨賣,眾人沒有異議,自然也就相安無事。”“你知道這不是真黃魚嗎?”在花樓街菜場,當記者問一位正在買魚的主婦時,她一怔:“沒聽說黃魚還有真假,這種灰色的海魚不就是小黃魚嗎?”
在統一街菜場,記者問一魚販:“你這黃魚好肥啊,看著肉還蠻多的。”魚販得意地說:“那當然,一天少說能賣四五十斤。”記者仔細觀察了其叫賣的所謂“黃魚”,發現其顏色發灰,大個的13元/斤,小個的11元/斤,和我們在餐館里經常吃到的“雪菜小黃魚” 這道菜里面的“小黃魚”一模一樣。
何大師告知,其實這種魚叫黃姑魚,在溫州一帶,新鮮的只要幾元一斤,冰凍貨就更不值錢了,但正是因為借了黃魚的名聲,這魚到武漢后價格就能翻好幾倍,“武漢人分不清楚,以至于現在都認為這就是小黃魚了。”
民族路上正大海鮮店的老板也向記者證實,即使是真黃魚,也分養殖和野生。養殖的要40元/斤,野生的一兩百元一斤還難得買到。這位來自溫州的老板表示,真黃魚極其細嫩,蒸透后肉就像會流出來一樣,用筷子是夾不起肉的,頂多夾起點肉泥。而武漢人常吃的黃姑魚肉質粗糙,用筷子都能夾起大片塊狀魚肉,和真黃魚差別很大。
據介紹,野生黃魚頭頂上有一標志性菱形頭骨,養殖的黃魚這個標志不是太明顯,但黃魚都是呈黃色的,體態苗條。而常見的冒充黃魚的黃姑魚,幾乎全身灰色,肚子也是鼓鼓的。何大廚更是笑稱:“別說黃魚假,很多館子里的雪菜也根本不是雪里蕻,多是些牙白菜罷了。”(嚴華)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