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蘋果套袋著色,是提高蘋果品質的主要有效措施,近年來,套袋技術普遍被廣大果農采用”。舊圃鎮舊圃村五組果農王正英夫婦一邊給蘋果套袋,一邊告訴筆者。連日來,在昭陽區舊圃、灑漁、樂居、蘇家院等鄉(鎮)農戶的蘋果園里,隨處可見果農為蘋果套袋忙碌的身影。
筆者在昭通主產蘋果的灑漁鎮了解到,品種由單一的“金帥”發展到“紅富士、昭錦108、新紅星”等20多個品種。據灑漁鎮政府分管副鎮長劉元劍介紹:“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蘋果產業發展,今年計劃套袋蘋果3億個;全鎮蘋果種植面積每年逐步擴大,已由2005年的3.5萬畝增至2012年的7.8萬畝(今年將增加新植面積3000多畝),7年平均增長了4710多畝,蘋果產值已由2007年的7000萬元增至2012年的2億元,預計今年產值將達到2.3億元”。蘋果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農業增收、果農增效、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產業。
5月11至12日,筆者來到灑漁鎮大橋村采訪了19組10多家蘋果種植大戶,果農李世朝說:“從2007年開始,套袋蘋果近6萬個,每年都在增加,2010年增加到8萬個,前年開始,平均每年增加了2萬個,今年計劃套袋13萬個”。果農鄧興玉告訴我們:“2011年,我家給蘋果套袋8萬多個,收入70000多元,純收入5萬元左右,去年套袋10萬個左右。今年我們村由于遭受‘4.28’暴雨和冰雹的襲擊,剛剛有鵪鶉蛋大的蘋果被冰打出米一般大的斑點,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今年計劃套袋11萬個”。果農們說:凡遭到冰雹襲擊的蘋果,經濟收入至少會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只有多增加蘋果套袋數,盡量減少損失。(慕玉)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