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米”事件波及范圍繼續擴散,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原料大米均被抽檢出重金屬鎘超標。據了解,繼廣州市食藥監局抽檢查出來自湖南攸縣、衡東縣的大米鎘超標之后,廣東順德有關部門在生產環節又發現三家公司生產的3批次大米鎘含量超標,原料來自于江西和廣東樂昌。
記者在全國產糧大縣湖南攸縣等地采訪了解到,從大米產區到銷區的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糧食重金屬檢測缺失。如果不是銷區質檢部門此次非常規的抽檢,被查出的“鎘米”可能已經流向了餐桌。
糧食收購和倉儲環節,記者在湖南常德看到一家知名大米企業的原料檢驗報告單,在中央儲備糧株洲直屬庫糧油質量檢驗中心看到一份糧食收購結算憑證,上面的檢測項目包括出糙率、水分、雜質、不完善粒、蟲害密度等,均不涉及重金屬指標。
大米加工環節,湖南省株洲市一家大米企業生產部門的工作人員說,企業沒有檢測重金屬的能力。不久前,按照株洲市技術質量監督局的要求,該企業才送檢了一批大米進行重金屬檢測。
攸縣石羊塘田星米廠廠長王其仔介紹說,米廠首先是從農民手中收糧,然后去除雜脫殼,碾米拋光,最后經過篩選色選之后包裝,包裝好之后就可以上車,路上沒有任何抽檢。“印象中從來沒有聽說誰因為吃了大米中毒的,所以長久以來就沒有形成檢測重金屬的意識。”
隨著消費者對于重金屬問題日益關注,一些企業也會選擇主動送檢以自證清白。湖南常德市漢壽軍山鋪鎮宏德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彭潤初翻出一份2012年5月漢壽縣質量監督檢驗及計量檢定所出具的早秈大米檢驗報告,其中包含汞、鎘和無機砷等三項重金屬項目,檢測結論均為“合格”。
盡管不少湖南米廠老板像彭潤初這樣手握重金屬檢測合格報告,但權威部門遲遲未能公布全面的數據,這讓公眾對于大米鎘超標問題還是產生了普遍性的擔憂。
事實上,糧食重金屬檢測在技術上并非難事。在不久前召開的北京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有關專家和技術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重金屬檢測技術非常成熟,上午送檢,下午就可以出來結果。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