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在出現接二連三的成分超標事件后,記者立馬就這一系列事情向同仁堂致電了解。但得到的回應是“該情況已轉交至宣傳中心人員負責”,隨后記者又致電宣傳中心趙主任的座機和手機,都無人接聽。
在這一系列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同仁堂的態度一直不明朗,無論是北京同仁堂公司還是其香港上市子公司同仁堂科技,都對這些問題閉口不談。
翻閱同仁堂最近5年的公告發現,經理了多次“質量門”的同仁堂,從不在公告中說明,都只是在網上打太極,這對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藥店來說,實在難以服眾。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