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近期的一份報告牽動了多方神經。
5月13日,美國農業部發布《全球大米供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2014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大米進口有望突破300萬噸,超過第一進口國尼日利亞。
《華夏時報》記者也從海關了解到,今年1-3月中國各口岸進口大米69萬噸,同比增加192%。據業內人士預測,我國2013年公開市場的大米進口將輕松突破300萬噸。
但中華糧網稻米分析師張露告訴本報記者,大米進口的數量可能遠超過官方的數據,“現在廣西、云南地區大米走私十分猖獗,如果加上走私量,2012年大米進口量就已經超過300萬噸了。”
一邊是糧食生產有望實現“十連增”,另一邊卻加大進口,雙增現象讓業界對我國糧食安全暗暗擔憂。
內外價差導致進口激增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國內外大米懸殊的價差讓市場聞風而動。
湖南常德做大米深加工的李東最近深感大米加工生意越來越難做,加工利潤直線下滑。李東告訴本報記者:“大量低價進口大米已經打亂之前的市場格局,現在用本地米加工利潤基本為零,而用摻兌米加工的利潤每噸要高出20多元。”
“低迷”、“有價無市”是現在國內大米市場最常用的詞語,與國內大米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口大米生意十分紅火。
針對懸殊的價差,市場各方都把矛頭指向國內的稻谷收購政策。據悉,2008年至今,政府連續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2008年-2013年,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格從0.77元/斤一路攀升至1.32元/斤;粳稻在同期的最低收購價格也從0.82元/斤升至1.5元/斤。早秈稻2013年的最低收購價比2008年提升71.4%,粳稻2013年最低收購價比2008年增加82.9%。但同期國外大米價格走勢一直比較平穩,且價格一直在國內價格下方運行。
進口米摻兌利益鏈
國內大米價格高企,最受影響的當屬大米加工企業。
來源: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