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豆種植傳統區域——東北地區,近幾年大豆面積減少、玉米面積大幅增加的趨勢十分明顯。據了解,玉米和大豆種植收入懸殊是造成當地農戶棄種大豆的最主要原因。不過,受前期不利天氣影響,玉米遲遲無法播種,部分農民不得不改種大豆。相關人士認為,這或對今年大豆、玉米價格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目前由大連商品交易所組織的東北大豆玉米產區春季考察活動了解到,黑龍江多個地區受前期不利天氣影響,玉米遲遲無法播種,部分農民不得不改種大豆,因此大豆的種植面積較去年有所增加。
華泰長城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孫宏園認為,國產大豆種植面積連年下滑造成的供給緊張局面無疑為中長期大豆價格提供了最堅定的支撐。首先,種植面積連年下滑、產量逐年遞減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顯得更為稀缺,供需面上提供了價格保護。其次,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稀缺性的提升令農戶心里底價逐步抬升,農戶惜售情緒加大。最后,為了避免種植面積逐年流失、提升農戶種植積極性,收儲價格逐年提升帶來的政策面上的保護也長期利多豆一價格。而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使得原本緊平衡的供需面變得相對平衡。
不過,銀河期貨分析師梁勇認為,就整個東北產區而言,大豆玉米播種面積轉化不會太大,后期還是看單產,而影響單產的主要因素是天氣,現在言大豆玉米價格變化還早。
據了解,從2010年開始,玉米播種面積增,大豆播種面積減現象一直很明顯,而玉米和大豆種植收入懸殊是造成當地農戶棄種大豆的最主要原因。
“以2012年實際產量來核算,較好的一坰地生產玉米15000斤左右,售價按照1.05元/斤,可以獲得收入15750元,而同樣的一坰地種植大豆則只能產4000斤,按照當前2.2元/斤的售價,僅能獲得8800元的收入。種植效益的巨大差異讓農戶和農場不得不大規模棄種大豆。”佳木斯某油脂企業負責人張恩利說。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