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大米生產版圖的擴大,引發許多網友質問“我們碗里的米飯到底安全不安全?”同時,對于鎘超標的問題,我們不能只盯著大米,要考慮事件的源頭在哪里,就要敲響環境安全警鐘。網民表示,要防止鎘大米事件進一步惡化,必須強化日常監管制度,落實溯源管理。
市民吃米不安心
為了買到放心大米,不少市民將貨架上售賣的大米與報紙上的“鎘大米黑名單”問題大米一一對照。
網絡上有網民表示:毒大米的種植面積大,有關部門必須將責任人依法處理,該食用轉工業的轉工業,該銷毀的就銷毀。
米農也是受害者
據報道,在上海隨機抽出大米91種樣品,結果發現10%大米鎘超標,在有關部門追查中,發現農民種植的田和操作過程與鎘無關,加工大米企業也與鎘無關,而直接影響大米鎘超標的是工礦企業的亂排放,一經下雨后污水流入農田,才造成鎘超標。可是,工礦企業不會因鎘大米的事來“買單”,而是讓本來收入就少的農民買單。
對此網民表示,鎘大米顯然不是在流通與加工環節產生的,而是在原糧生產環節產生的,種糧農民因鎘污染造成了損失,也是受害者。因此,由污染造成的損失不能只讓農民本人承擔。
治理環境加強溯源管理
說到底,大米鎘超標、生蠔鎘超標可以說就是環境污染的結果,如果不治理好環境,到時候就不單是大米鎘超標,還可能出現其他的重金屬及有毒物質超標,除了大米,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蔬菜、水果,還有其他農產品都可能會出問題,甚至是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每天喝的水也是不安全的,接下來的后果就真的是不堪設想了。
網民“劉先生”說,大米要進入市場流通,必須經監管部門檢測合格,獲得準入資格才可以。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加強執行力。
網民建議道,確保糧食安全就必須加強監管,在監測方面,在出臺相關約束機制的前提下,可交由第三方實施。
來源:食品產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