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品牌缺失是國人心中的“痛”。中國是茶葉種植、生產大國,卻至今未出現一個像“立頓”茶那樣在國際知名度高、銷售“含金量”大的品牌。
在國際市場,中國茶葉競爭力弱,出口均價僅為最高水平的1/9。為何中國茶葉“賣不起價”?如何提高中國茶附加值?
日前,在2013廣州春季國際茶葉博覽會舉辦期間,廣東茶葉行業各界齊聚一堂,研討如何創新打造廣東茶葉品牌。
現狀品牌缺失,區域品牌難國際化
中國茶產業在全球地位舉足輕重,2012年,中國茶產量達到178萬噸,居世界第一,出口31.35萬噸,居世界第二。其中,廣東是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生產、銷售、消費在國內均排名前列,擁有中國最大的茶葉市場。然而,廣東,甚至中國目前卻沒有一個國際知名的茶品牌。
“我國茶產業品牌缺失,附加值低,產業長期處于低水平競爭。”廣東茶葉界人士告訴記者,廣東甚至國內有很多當地知名的茶葉,但大多是區域品牌,全國性品牌少,走出國際市場的品牌更是稀罕。
廣州名牌食品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普洱張”茶葉品牌創始人張智強認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茶葉消費模式和關注重心,是導致中國茶葉品牌走不出國門的重要原因。“對于茶葉消費,西方人更關注的是‘健康’,茶葉作為一種健康飲品得到推廣和接受。而在中國,人們則更注重‘文化’,茶葉消費重外型、重芽頭、重嫩度,而忽略它作為一種健康飲品的定位,以致很難標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
“中國的茶產品發展應以‘茶文化’打頭陣,走食品工業之路。”英德市怡品茗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信成卻認為,“中華茶文化的歷史、傳承,值得推廣和弘揚,這是茶產業的精神所在,但對于茶產業發展來說,則應走‘茶文化推廣’與‘食品工業化’雙軌發展之路。”
問題質量不穩定,茶葉出口賣不起價
廣東甚至國內茶葉近年來出口量雖然仍然保持較大的量,然而在出口價格方面卻依然“賣不起價”。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茶葉分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平均每公斤僅3.324美元,雖比幾年前的2美元高了些,但是平均茶價還是比印度低約三至四成,比斯里蘭卡低約五至六成,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要低20%左右。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