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種植面積是保障糧食產量的重要基礎。但記者近期在福建糧食主產區南平市及其下轄的建甌市、建陽市、武夷山市等地調查了解到,有關部門在上報糧食種植面積時沒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核實、匯總,而是沿用歷史數據,造成與實際種植面積不符。
有關人士認為,近年來,受糧食成本和收益影響,部分種糧農民改種經濟作物,甚至存在拋荒現象,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已發生變化。有關部門應嚴格落實相關要求,摸清實際糧食種植面積,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良種種植面積竟高于種植總面積
據南平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輝介紹,2010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為376.68萬畝,2011年的糧食播種面積為374.4萬畝,2012年的糧食播種面積為372.2萬畝。2013年的計劃播種面積為374萬畝。
記者實地采訪了解到,基層政府有關部門在工作中沒有嚴格按照規定,對種糧面積進行實地核實,存在虛報現象,造成不同部門統計數據發生“打架”現象。
據南平市農業局和南平市財政局提供的數據,2012年,南平市水稻良種種植面積為305.5萬畝。而據南平市統計部門的數據,南平市水稻種植的總面積只有276.7萬畝。下轄各縣(市、區)也普遍存在水稻良種種植面積比水稻種植總面積多的現象,譬如武夷山市的水稻良種面積為28萬畝,而水稻總面積只有25萬多畝。
王輝承認,農業部門上報的數據和統計部門上報的數據確實存在一些誤差。“糧食種植面積的核實主要是鄉鎮和村在做,市農業部門主要負責匯總。”
南平市下轄的建甌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詹承賢說,上報的糧食種植面積基本上都是按58萬畝左右。“從第一次搞糧食直補就一直是這些數據,根據歷史上的數據往上報的。”
但記者實地采訪看到,不少糧地被蔬菜種植所取代。在南平市下轄的水吉鎮和平村有一個“省級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區”,現在大片的種植蔬菜。“這一片有1200畝,原來都是種糧的,從2010年起大規模種植蔬菜,2012年成為建陽市的菜籃子基地。”水吉鎮副鎮長余建生說,“這其中有500多畝一年四季種菜。”
種糧補貼與實際種糧面積不符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