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山東煙臺市長島縣迎來扇貝大豐收。那么,扇貝是怎么從海里收割上來的?6月1日,記者跟隨長島縣北長山鄉北城村的扇貝養殖戶王仁壯出海,體驗割扇貝的全部過程。當天海上雖然起霧,但是并沒有影響王仁壯的出海計劃 ,記者發現,割扇貝可不是個輕松活,雖然不用下海撈 ,但需要站在船上把吊上來的扇貝籠解下來,除了一架穩車以及一個鐵鉤子,可借助的就剩下雙手了。當天上午,4人忙活近4個小時,共收割扇貝400多籠,12000多斤,當天按照每斤2.6元的價格賣出后,刨除各種費用,養殖戶到手利潤差不多有1萬元。
凌晨出海
船行將近一小時抵達扇貝收割地
6月1日凌晨3時30分,長島縣北長山鄉北城村扇貝養殖戶王仁壯已經趕到了村南頭的碼頭。此時海面上還是靜悄悄的一片,幾條帶有燈光的漁船漂在海面上。“我出海不算早的,有的漁船半夜12點就出海了,咱們去的路上應該能碰上不少回來的漁船。”王仁壯告訴記者。
凌晨4時,3名出海解扇貝的工人陸續來到碼頭,跳上漁船,穿上白色的膠鞋、帶有背帶的黑色防水皮褲,一切準備就緒。王仁壯帶著3名工人出海了。“我下的扇貝籠距離碼頭有7~8海里,這算是最近的扇貝養殖區域了。”王仁壯告訴記者,扇貝養殖區遠的能到13~14海里,而最靠近碼頭的海域上,漂著一座座小房子的水域都是養海參的,而緊挨海參養殖區域的海域是養殖扇貝苗的。天已經發亮了,可以看到海面上彌漫著一層霧氣,王仁壯說:“這點霧不算什么,不影響出海,待會兒太陽出來,能見度會更高。”
船行近1個小時,到達王仁壯的扇貝養殖區。在一大片海域上,球狀的漂子一字綁在梗繩上,遠遠望去就像是百米跑道。據王仁壯介紹,每一個漂子下面就是一個扇貝籠,每一條梗繩的長度是 80~90米,隔上大半米就會綁上一個扇貝籠,而梗繩被打進海底的木樁固定住,這樣就形成一個養扇貝的架子。
辛苦收割
一個鐵鉤一雙手,收獲扇貝好辛苦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