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黑龍江墾區抗澇保種任務結束,共完成播種(插秧)面積4316.2萬畝,實現全作物、全面積播(插)在豐產期。今年墾區春播生產有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農時標準高。針對去秋今春連澇、土壤水分過飽、秋整地基礎差等實際,科學謀劃,積極應對,充分發揮裝備、技術和組織化優勢,搶前抓早,晝夜突擊,倒計時掛圖作業。5月22日全面完成水稻插秧,5月23日完成玉米播種,5月25日完成大豆及其它旱田作物播種。旱田播種日進度最高達到190萬畝,水稻插秧日進度最高達到300萬畝。實現了全作物、全面積播(插)在豐產期。
二是種植結構優。墾區圍繞糧食總產450億斤目標,著力優化種植結構,進一步擴大水稻、玉米等優質高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總播種面積達到4316.2萬畝,糧豆播種面積4200萬畝,比上年(下同)增加10萬畝。其中:水稻2344.6萬畝,增加21.9萬畝;玉米1325.7萬畝,增加44萬畝。
三是搶早措施實。面對嚴重春澇,墾區搶農時、奪積溫、上標準,狠抓抗春澇保春種措施落實。水田圍繞早清雪、早扣棚、早排水、早擺牌、早播種、早泡田、早整地、早插秧“八早”做足文章;旱田在耙雪促化、地號清理、頂凌整地、適墑播種四個環節上下功夫。土壤溫度穩定通過5℃以上,進行大豆播種;土壤溫度穩定通過7℃以上,進行硬粒型早熟玉米播種;水稻育秧大棚棚溫穩定通過12.5℃時適時播種。
四是科技支撐強。旱田突出推廣應用模式化栽培、種子分級、催芽播種、gps導航、精密播種、測土配方配肥等技術;水田突出推廣應用集中秧田、大棚高臺旱育、集中浸種催芽、智能化監控、高速機械插秧、缽形毯式育苗機插、測土配方配肥等技術。充分運用集中高臺旱育、大棚三膜覆蓋、大棚綜合增溫等措施,防御低溫冷害育壯秧,水稻壯秧率達到98%以上,實現了苗齊、苗壯、苗優。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械的集成推廣應用,提高了春播生產科技含量,為再奪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
目前,墾區農業生產已全面轉入農作物田間管理階段,重點落實“一促”、“兩增”、“三早”、“四保”和“五防”措施。“一促”:以農作物安全成熟為核心,落實促早熟措施。“兩增”:旱田采取中耕、深松、放寒增溫;水田采取疊水、曬水池、延長輸水渠道、淺灌等增溫。“三早”:大豆、玉米早中耕;大豆、玉米、水稻早追肥;水稻“兩秋三常年”、旱田“三秋”作業早準備。“四保”:按“十大”模式規程操作保技術到位;落實“十大”技術措施保科技含量;適時查田補種保全苗;堅持標準作業提質增產保效益。“五防”:樹立常年抗災思想,確保防冷害、防旱澇、防冰雹、防倒伏、防病蟲害措施到位。(農業部網站)
來源:農業部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