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28日菜粕上市以來,菜類油粕比基本穩定在4.0左右。而隨著5月23日菜籽收儲價確定后,油粕比大幅下挫,從4.0跌至6月5日的3.5,短時間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今年菜類品種粕強油弱的格局基本確立。
粕強油弱格局出現
菜類品種一貫是政策主導的品種,與其他油脂類品種走勢相左的狀況時有發生。因此,政策成為我們首要關注焦點。近日,市場傳言收儲政策發生變化,今年菜籽委托代加工的油和粕都歸中儲糧所有,企業只掙加工費,如果嚴格執行這一政策,進口菜油將無法進入儲備,市面上流通的或者交易所交割的菜油都是進口菜油,菜油的現貨價也基本參照進口菜油的價格。進口菜油價格偏低拖累鄭油期價大跌,甚至跌破進口菜油成本價。同時,菜粕與菜油之間的蹺蹺板作用,資金短期進入期市炒作,更加速菜油期價下行。
菜粕方面,目前市場傳言稱中儲糧在近日曾建議代收儲企業對菜粕的出售價格定于不低于2700元/噸的水平,采用的依舊是去年的隨行就市辦法,大大超過去年的指導價2200元/噸,也超過市場之前預期的2400元/噸。這使得部分加工企業認為,今年國儲部門給企業的菜粕價格很可能會處于較高水平,而這毫無疑問將使得油廠在短期內更加不會輕易降價,挺價態度變得更加強烈。菜粕市場價格因此有望保持相對抗跌。
進口菜油充斥市場
今年菜籽、菜油進口在去年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再度攀升。進口菜籽折油與進口菜油總和占國內總量的比重攀升至近40%。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3年1~4月進口菜籽118萬噸,2012年同期106萬噸,2011年同期26萬噸;2013年 1~4月進口菜油57萬噸,2012年同期30萬噸,2011年同期24萬噸,無論進口菜籽壓榨,還是菜油直接進口都出現了快速增長,使得國內菜油的壓力明顯大于往年。
而從進口結構上看,進口菜籽與菜油相比,2013年直接進口菜油量增加明顯,2013年1~4月直接進口菜油57萬噸,高于進口菜籽折油(按出油率42%)的50萬噸,直接進口菜油占53%,而去年該比重僅為40%。今年進口結構發生變化使得菜油的壓力大于菜粕,菜類油粕比走低成為必然。
油脂高庫存壓力大
來源:證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