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林甸庫的一場大火再度引起業界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糧食安全不僅僅是糧食儲存環節的安全,而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
糧食安全這一概念早在1996年的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上已做出界定,即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能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健康生活的食品需求和食品喜好。這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兼職教授何昌垂5日在京推介由他帶隊,15位中國籍專家集體撰寫的《糧食安全:世紀挑戰與應對》一書時所做出的解釋,他還分析說,這一概念有四方面含義:糧食供應、糧食獲取、糧食供應與獲取的穩定性,以及糧食利用和食品安全。
從國內來看,該書認為,以國際標準衡量,中國剛剛達到糧食安全領域的“溫飽”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當前糧食安全理念與經濟發展進程中單純追求gdp總量一脈相承,存在不可持續性。針對這一現狀,何昌垂團隊提出多項政策建議,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政府為主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構建科學高效的創新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應用創新進程。
第二,加大資本市場支農力度,創新金融支農體系,多渠道引導資金投入,加強資金管理和使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發達國家在公共投入方面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程序,我國目前這方面還存在管理體制分散、監督約束不嚴、人為因素及隨意性較大等問題,亟須加強管理。而且,當前應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靈活運用稅收減免,放寬準入等政策。
尤其是在財政投入有限、信貸扶持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是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的一條有效途徑。政府可以從政策層面大力倡導,積極創造條件,組建農業企業集團,擴大企業實力,爭取上市,同時,適當擴大農業建設債券的發行規模,一方面吸收居民儲蓄,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緩解農業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問題。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