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港中塘鎮潮宗橋村的孫元香夫婦剛從臺灣旅游回來。說起這次遠行,今年57歲的孫大娘笑著告訴記者,“我和老伴兒都是農民,家里不富裕,以前一門心思就琢磨著怎么省錢過日子,旅游這事,我們想都不敢想。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家里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我們就決定出門走走,長長見識。”
孫元香所說的“穩定的收入”便是她去年承包的兩個二代溫室大棚。而這要得益于該村推行的蔬菜大棚產業化戰略。潮宗橋村村委會副主任李維森告訴記者,為了讓全村600戶村民實現家家致富,他們規劃建設了1000畝蔬菜種植基地。
2011年,基地一期占地600畝的350個大棚建成并面向全村的本土村民和流動人口推廣。“買1個棚至少要12萬元,但是由于有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中塘鎮、潮宗橋村這五級財政補貼,每戶要承包1個大棚,交2萬塊錢就夠了。”李維森介紹說。
“有了大棚,接下來的選種、培育、收獲、銷售這些環節,村里的合作社全包了,根本不用我操心。”孫大娘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來到她家位于種植基地的溫室蔬菜大棚。進入大棚,記者看到,辣椒、茄子、黃瓜、西紅柿等10多種果蔬長勢喜人。看著眼前這一排排綠油油的農作物,孫元香說,“這些菜都是專家幫我們選的,也是他們指導我們種的。”
據介紹,中塘鎮潮宗橋村有自己的合作社,該村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全程免費為農民提供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支持,確保每個種植戶掌握3到5個蔬菜品種的種植技術。同時,建立從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農戶種植、儲藏保鮮、市場交易到物流配送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潮宗橋蔬菜種植基地已經成功對接市區及濱海新區的多個超市,為其提供菜源,解決農戶的銷售難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潮宗橋村建起的600畝大棚已全部被承包,二期的400畝大棚也即將動工。孫元香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1個大棚每年能保證收入2萬元,現在,每個承包戶至少有兩個大棚,由此,他們的年收入能保證在5萬元左右,這對農民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映寒)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