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集團董事長喬治·普拉薩、正大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謝國民、麥肯錫公司亞洲區董事長歐高敦在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上,共話如何走出“食品困境”。
他們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不能靠食品企業海外并購、進口食品來實現,應當重視監管、嚴格執法。
食品安全法規關鍵在于執法和監管
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類和禽類等食物的需求飛速增長。中國只有7%的土地適于耕種,給要養活13億人口的農業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迅速發展的城鎮化導致了更依賴于方便食品的飲食變化,引發了營養與健康的問題,不斷曝光的“毒污染”事件使得食品安全成民眾最大的擔心。
歐高敦認為,中國已經有很多涉及食品的法規,但關鍵是執法和監管,這是核心。食品安全“不是一代人的事情,政府和社會現在就要做決定,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相互了解,知道各方責任和權利是什么”。
生產模式分散容易產生漏洞和風險
不斷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沖擊國人的神經。食品安全治理為何難見成效?喬治·普拉薩表示,考慮到食品結構變化和農業工業化發展,導致了更多食品安全問題,管理不善是其中原因。
歐高敦說:“食品安全問題頻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整個食品產業過度分割,高分散度的生產模式使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漏洞和風險,二是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及時反映,企業及監管部門很難在第一時間找到哪個環節、哪個時間出問題。”
收購外國公司不能消減“信任赤字”
歐高敦表示:“產品供應鏈在某些地理范圍內可以靈活運作,但不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快速移動。”
他表示,收購國外品牌或許可以幫助中國消費者建立信任,但“不會很快見效”。而謝國民也認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不能依賴進口來解決。
家樂福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普拉薩認為,解決當前中國的食品困境,最主要的做法是要組織當地農民加大投資、提供技術,幫助他們改變產品的質量,“收購外國公司能帶來品牌,能帶來產品,但并不能消減‘信任赤字’。”
來源:華西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