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問題淀粉”事件的波及面進一步擴大,近日,因供應商涉嫌使用了工業原料,知名臺灣企業“統一”的七款產品在臺灣全部停產下架。
從塑化劑,到問題淀粉、摻假羊肉、毒生姜,大流通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放大效應”。
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放大效應”
據報道,知名臺灣企業的供應商立光農工業公司涉嫌販賣工業用原料“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即edta-na2)”配成食品原料,賣給統一,致使包括杏仁豆腐等在內的七款產品在臺全部停產下架。受此影響,統一的股票價格6月3日大跌4.52%。
據介紹,edta-na2是一種防腐劑,工業級產品可用于化妝品中,但不能用于食品。由于存有價差,被不法商家利用。
在上海,記者走訪發現不少超市賣場都有統一的這些產品,產地為江蘇昆山等。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聲明稱,統一企業在大陸并沒有使用臺灣布丁原料“鹿角菜膠”供應商臺南市立光農工業公司的任何原料,其在大陸生產的布丁是安全的。
盡管如此,不少消費者仍不放心。2011年,臺灣曾爆發飲料行業的“塑化劑”事件,起先只是在一款飲料中發現,最后雪球越滾越大,污染的產品涉及了300多個企業的800多個品種,大陸生產的同類食品也未能幸免。從飲料到方便面調味包,多個行業受到波及。
在大流通的背景下,一事一地的現象已不多見,波及面往往不斷擴大。
非法添加重災區,從源頭到銷售有無“孤島”?
事實上,從工業原料的使用,到塑化劑的超標,再到摻假羊肉橫行,多起事件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源頭的非法添加沒有堵住,下游的群防聯治未能及時信息共享。
“源頭堵住主動脈,下游才能堵住毛細血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很多非法添加、摻雜使假等違法或商業欺詐行為,想要終端排查難上加難。源頭的檢測和從嚴監管,是消費環節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管是生產者、零售商還是政府,都應該不定期地對食品中可能產生的所有物質進行檢測。”作為全球知名的第三方檢測機構,intertek天祥集團首席執行官符浩申博士表示。
符浩申舉例,白酒測出塑化劑,歐洲的牛肉中出現馬肉,這些事件都是積重難返,而非一日之“功”。如果此前就能定期對產品進行塑化劑或dna檢測,就不會出現全行業波及的情況。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