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國家還有三四百家廠在生產味精,現在長江以南幾乎都不做了,大魚吃小魚,現在一個大廠的產能就是過去幾十家小廠的總和。”江蘇一家味精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這家公司從2010年開始就不再生產味精,轉而從事味精的分裝。
在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環保門檻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許多小型味精企業被迫退出,但大型企業也并不好過。
“這個行業本身比較低端,技術含量低,企業也不去搞品牌,就是價格戰。”曾擔任國內味精行業某龍頭企業高管的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市場的逐漸萎縮,味精行業正漸漸變得索然無味。
小企業黯然退場
味精行業在中國曾有一段黃金時期。
中國味精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并于1992年成為世界味精生產的第一大國。2002~20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1%。目前,中國味精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中,味精行業的目標任務同比增幅最大,與2012年相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增加了14.2萬噸,增幅高達99.3%。
由于資金實力、環保能力等因素,中小企業總是最先被清洗。
“現在一個大廠的產能就是過去幾十家小廠的總和,國內幾家龍頭企業的產能就能完全覆蓋市場需求了。這些大廠規模化生產,價格也更低,我們繼續生產只有虧本的份。”上述江蘇味精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這些小企業來說,從事味精生產有幾道難以跨過的門檻。
首先就是成本問題。一家小型味精生產企業產能一般在8000~10000噸,難以同梅花集團等業內龍頭幾十萬噸的產能相提并論。“2009年之前南方煤炭價格一噸在200~300元的時候還有一些小廠在生產,等煤漲到一噸800~1000元的時候就沒有工廠做了。”該負責人表示。
其次,政府在環保上設置的門檻較高。味精行業本身高能耗、高糧耗又高污染,是食品工業中廢水的排放大戶,也是中國發酵工業的最大污染源。2007年以來,國家收緊環保標準,先后出臺多項規定,對小企業來說,要想達標投入太大。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