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讓涼茶巨頭深陷的“金銀花門”已漸漸平息,但產業發展的亂象卻很難在短期內厘清。
目前,正是金銀花收獲的季節。記者深入中國金銀花主產區山東省平邑縣,多方面了解金銀花產業的真實生存狀態。
現狀撲朔迷離
“大發展,大混亂。”在第三屆中國(臨沂)金銀花節暨中國金銀花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金銀花協會會長劉鋒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概括了當前金銀花產業的發展現狀。
“金銀花和山銀花產品不分,金銀花摻假嚴重,而行業本身還存在施肥、用藥不規范等問題。”劉鋒說。
據中國金銀花協會顧問、中國企業研究院院長李錦介紹,自2003年以來,非典、禽流感等傳染病相繼發生,金銀花作為中藥材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金銀花產業也由小到大,由大到強。“但是,隨著金銀花產業的高速發展,金銀花產業也出現高度混亂的局面。其中最明顯的特征,便是10年來金銀花與山銀花之爭。”李錦分析,除此之外,金銀花行業還存在價格持續下跌、市場混亂、監管乏力、產品附加值太低,無競爭性的產品以及資本介入不夠等諸多現實難題。可謂形勢撲朔迷離,困難空前。
產業拐點顯現
李錦認為,在山銀花沖擊下,金銀花價格大規模下降,導致農戶種植金銀花積極性不高,再加上金銀花產業在深加工等方面做得不精。多方困難之下,前期高速發展的中國金銀花產業出現發展拐點。
中國經濟林協會金銀花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廉士東認為,雖然目前正品金銀花比需求少約一千萬公斤,但賣得不夠好,價格也偏低。“如涼茶企業對金銀花需求量大,但出價普遍偏低。以平邑縣為例,各金銀花生產企業相互競爭、殺價,有企業在以低價格搶到訂單后,為節省供貨成本,便從外地購進山銀花進行摻假,提供給涼茶企業的原料頂多有1/3的正品金銀花。”
“目前金銀花市場被低價的山銀花沖擊,‘李鬼’打敗了‘李逵’。”廉士東說。
廉士東表示,如果不改變這種局面,正宗金銀花主產區農民賠本不賺錢,其積極性將受到很大的傷害,不再種植金銀花,金銀花種植面積萎縮,價格便會大起大落,花賤傷農,對生產正品金銀花企業不利,對整個金銀花產業發展也不利。
廉士東舉例說,如一斤金銀花成本四十元,在山銀花的沖擊下,卻只能賣三十至四十元,農民肯定賠本。
來源:中國企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