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高的糧食進口量讓糧食業內人士愈加敏感。今年伊始,多位國家政策研究部門和糧食系統人士公開表示,中國糧食作物(稻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已經降到90%以下,而此前95%的自給率一直被視為中國糧食安全的界線。
“5月31日進口小麥的到岸完稅價格比國產小麥低126元。”“進口大米價格太低,導致我們加工國產大米的完全是在賠錢。”業內人士普遍表示價格低是進口的一大誘因。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進口大米的低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國產糧食而言的,由于受到托市收儲政策和最低價收購政策的雙重影響,國內糧食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刺激了國外糧食的流入。導致糧食進口激增的原因,業內人士表示,自2004年開始實行的托市收儲政策對促使國內糧價抬升、刺激進口有直接關系。
內外差價導致進口激增
“從越南進口的大米到廣東港的價格是1.5元左右一斤,江西的米價是1.7元一斤。”江西家和米業總經理黃和平稱,如果收購的國內稻谷加工,應該賣到2.1元才有賺頭,而進口大米直接拉低了國內市場的米價,“加工企業都在虧本經營。”
黃和平表示,進口米雖然口感不如國內的好,但一些糧食企業通常將進口米和國產米攙兌到一起售賣,“一袋比純國產米的利潤要多幾十元。”
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全年進口大米數量突破了231萬噸,同比增加347.7%。中華糧網分析師張露表示,若要加上云南、廣西邊境地區流入的數量,進口量估計已經超過300萬噸。“企業的摻兌比例大致有1∶10、1∶5和3∶10,進口米的低價效應也相應地放大3~10倍,影響到市場上700萬~2000萬噸的秈米價格。”張露介紹,5月22日,湖南本地普通中晚秈米批發價在3800元/噸,摻兌比例10%的中晚秈米批發價在3700元/噸。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